概述↓
类型:中型坦克
(资料图片)
权重:5.0
原产国:日本
设计师:不详
开始服役时间:未服役(原型车组装于1945年)
采用底盘:五式中型坦克
系列产量:1辆(尚未完成)
尺寸与重量↓
战斗全重:41.0吨
全长:7.30米
总宽:3.05米
总高:3.05米
车组乘员:5人(车长+驾驶员+机枪手+炮手+装填手)
机动性↓
发动机类型:航空发动机(汽油,川崎98型)
发动机功率:550马力(1500转/分钟)
通算功重比:13.41马力/吨
档位分布:8前2后
最大前进速度:45千米/小时
最大后退速度:8.4千米/小时
0~20千米时速加速时间:3.7秒
0~32千米时速加速时间:9.5秒
转向方式:制动差速
中心转向能力:不可
防护↓
车体前部:20~75毫米
车体两侧:35毫米
车体后部:20~35毫米
车体顶部:20毫米
车体底部:20毫米
挡泥板装甲:20毫米
挡泥板延伸:4毫米
车体舱门:20毫米
车体装甲类型:轧制均质钢装甲
炮塔前部:75毫米
炮塔两侧:50毫米
炮塔后部:35~50毫米
炮塔顶部:20毫米
炮塔底部:20毫米
炮塔座圈:50毫米
炮盾装甲:50毫米
炮塔舱门:20毫米
车长塔四周:75毫米
车长塔顶部:20毫米
炮塔装甲类型:轧制均质钢装甲(炮盾为铸造均质钢装甲)
火力↓
一级武器组:75毫米试制七厘半长I型坦克炮(1门),身管倍径L56.4,膛线数量23条,定装弹,最大炮口动能2525.26千焦,弹药基数100发,发射间隔3.3秒,理论射速18.2发/分钟,适配弹种APHE/APHE/HE,弹丸重量6.56/6.75/6.17千克,初速每秒865/865/830米,装药当量84.8/80.64/490克TNT(52克黑索金炸药/63克黑梯炸药/490克TNT炸药),引信临界厚度15/14/0.1毫米,引信触发延时1300/1200/0毫米,10米垂直穿深149/151/8毫米,100米垂直穿深146/148/8毫米,500米垂直穿深133/137/8毫米,1000米垂直穿深118/124/8毫米,1500米垂直穿深105/112/8毫米,2000米垂直穿深93/101/8毫米,10米30度穿深113/114/8毫米,10米60度穿深57/58/8毫米,水平射界全向,水平转速12度/秒,垂直射界20/-10度,垂直转速4度/秒
二级武器组:37毫米一式型坦克炮(1门车体前部),身管倍径不详,膛线数量27条,定装弹,最大炮口动能230.40千焦,弹药基数120发,发射间隔3.9秒,理论射速15.4发/分钟,适配弹种APHE/APHE,弹丸重量0.70/0.72千克,初速每秒700/800米,装药当量11/10.24克TNT(10克苦味酸/8克黑索金),引信临界厚度9/9毫米,引信触发延时1200/1200毫米,10米垂直穿深46/57毫米,100米垂直穿深44/54毫米,500米垂直穿深36/39毫米,1000米垂直穿深29/26毫米,1500米垂直穿深23/18毫米,2000米垂直穿深18/12毫米,10米30度穿深39/49毫米,10米60度穿深17/22毫米,水平射界左10度/右10度,水平转速9.9度/秒,垂直射界17/-8度,垂直转速9.9度/秒
三级武器组:7.7毫米九七式型机枪(1挺车体),弹药基数3000发,单管射速499发/分钟,20发弹匣供弹,重装填时间3秒,10米垂直穿深10毫米,100米垂直穿深9毫米,500米垂直穿深7毫米,1000米垂直穿深4毫米,水平射界左10度/右10度,水平转速9.9度/秒,垂直射界17/-8度,垂直转速9.9度/秒
额外细节↓
电台:有
周视观察系统:无
火炮稳定器:无
瞄准镜倍率:1.9~3.5
弹药分布:车体左侧8发75毫米炮弹,车体右侧前后2个弹药架各8发75毫米炮弹,车体底部传动轴两侧各21发75毫米炮弹,炮塔尾舱32发75毫米炮弹,待发2发75毫米炮弹,车体左前部30发37毫米炮弹,车体右前部30发37毫米炮弹,驾驶员座椅后52发37毫米炮弹,另有8发37毫米炮弹位置不详
油箱分布:车体后部(发动机两侧及之后)
驱动模式:后置前驱
悬挂类型:曲柄
评价↓
该型战车为日本在二战末期开发的最强坦克之一,但由于出现较晚且技术难度较大,在战争结束时尚未服役,仅有一辆未完成的原型车被盟军缴获,该车装甲防护基本等同于四式中型坦克的基础方案,机动性也与四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,但由于配备了相对先进的辅助装填系统,其火力超过四式中型坦克,特别是在交火初期的暴发火力方面得到了显著的加强。在外观方面,该型坦克大致与四式中型坦克相似,但整体尺寸更大,且炮塔顶部并非完全水平。
关键词: